-
第76屆斯特雷加文學獎公布長名單
2022年3月31日,由貝隆奇基金會與斯特雷加利口酒廠共同主辦的斯特雷加文學獎,公布了第七十六屆入圍的前12部作品名單。該獎項由羅馬商會和埃米利亞羅馬涅人民銀行資助,并由IBS.IT圖書網提供技術支持。
-
3月世界文學熱點|知名作家推出新作
3月,埃萊娜·費蘭特、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科爾姆·托賓等作家推出了受到矚目新作,而誕辰百年的凱魯亞克則重新被估量他的文學觀念在當下的價值。
ZUO JIA YIN XIANG
01吳爾夫:那個懸而未決的世界
吳爾夫的小說從誕生之日起,就是讓讀者忽略情節和人物的——按照吳爾夫的說法,那是“他們”的套路和手法。當時的評論家們,關注的是“意識流”,是文體實驗,是她那些可以用賦格、對位法等音樂名詞描述的文本結構。
02蕭伯納為什么要撒這種謊呢?
從某種(悲劇性的)意義上說,他的人生就是由不斷地陷入愛情而又失去愛情的一連串事件構成的。更不幸的是,他本人對于愛情極為重視,正如他的自白:“愛情之于我始終是至關重要的,甚至可說是我唯一的大事”。
03狄更斯的文學成就
很多著名藝術家生前窮苦潦倒、憤世嫉俗,直到死后才為世人理解和肯定,查爾斯·狄更斯卻不一樣,他是“時代的寵兒”:在世時其作品就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歐洲大陸乃至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引發巨大反響;文學評論家、學者和讀者對狄更斯的喜愛與贊美,從他的青春時代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20世紀初,他的小說作為第一批優秀世界文學作品被譯介到中國。
04杰克·凱魯亞克:燃燒的時代
燃燒,然后死去,這是凱魯亞克的一生。他在《在路上》中寫道:“我一生都喜歡跟在令我感興趣的人身后,那些有點瘋狂的人,瘋狂地生活,瘋狂地表達,瘋狂地渴望被救贖,同時渴望一切,不知疲倦,不落俗套,他們不停地燃燒,燃燒,就像驚人的能連射迸發的黃色煙火筒,如蜘蛛穿過星際,在天空中央你會看見藍色的中心光點砰地爆裂,所有人都不禁驚呼?!?
《藝想》:閱讀,文藝地療愈
阿莉·史密斯的《藝想》融文學虛構和學術隨筆于一體,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口吻,講述愛人離世后,“我”久久沉湎于哀傷,無力自拔,最后憑借閱讀,慢慢走出悲傷孤獨的黑暗隧道,重見天日,回歸正常生活的歷程。
來源:文藝報|陳姝波 2022/4/6
女性的“歡喜”為何總被污名化?
通往“歡喜”的路途坦蕩又自然,女權主義激發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清除傳統加在女性身上的束縛、貶損和污名?!鞍l生在一個女人身上最糟糕的事情,恰恰就是迎合男性的思想,欣然且虛榮地將自己看作一個被追求的獵物,一樣被渴求的物件,一份需要保衛的財產?!?analogon)。
來源:中國作家網|劉鵬波 2022/3/29
科塔薩爾:現實主義短篇小說和幻想短篇小說
我有一項愛好,就是犯罪學。一旦有空閑時間,我就會讀很多犯罪學方面的書,因為我覺得這門科學打開了人類變幻莫測的心理世界,展現了心靈的深淵和溝壑,而我們無法通過其他途徑 認識這一點。
來源:文學報(微信公眾號)|科塔薩爾 2022/3/28
《流亡者的夢》:人生百態的短暫敘述
無論是沉重的死亡、暴力和戰爭主題,還是開放式、出人意料的結局,曼波在主題和藝術手法上的處理都恰到好處。人心的悲喜、矛盾、悔恨、遺憾與怒火在幾個故事的平實講述與意外結尾中被淋漓盡致地展現,那些看似簡單的生活片段蘊含著人類情緒的高峰低谷,透露出人性、人心的復雜多樣以及人情世態的殘酷悲涼。
來源:澎湃新聞|孟夏韻 2022/3/15
機器能否替代人類?
經歷倫理頓悟后的克拉拉拒絕替代喬西,以積極的行動者姿態,竭盡所能拯救其于死亡的邊緣,為人類對自身以及對非人類所理應承擔的倫理責任提供了道德警示。由是說來,“機器能否替代人類?”并非是一個有待機器人回答的問題,而是一個人類在人工智能時代所必須應對的問題。對該問題的回答不僅是一個科學選擇,更是一個倫理選擇。
來源:《外國文學研究》|尚必武 2022/3/21
為喬治·佩雷克式的鬧劇一辯
在很大程度上,它就像個一氣呵成的即興之作,仿佛是喬治·佩雷克在喝酒的時候寫下的,甚至,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他站在酒吧里的小舞臺上,端著酒杯,時不時地喝上一口威士忌,滿面發紅,雙眼放光,在舞臺燈光的照射下,他的那頭“鳥巢”般的卷面簡直就像火焰,面對下面那些同樣端著酒杯并不時發出傻笑的家伙,他以一種輕松自如肆無忌憚而又充滿戲謔的方式,講完了這個鬧劇般的故事,一場真正悲劇的荒誕序幕。
來源:文學報|趙松 2022/2/28
如何讓人藝術地“消失”
那八個殘酷而憂傷的故事,如同黑晶棱鏡的不同鏡面,折射出人性在成長過程的不同境況,既深邃如黑洞,又薄如隔紙,似乎一戳即破,伸手就能觸摸到濕漉漉血淋淋的現實狀貌——尤其是充滿魔幻色彩的《立體幾何》,時隔多年,仍彌久難忘。
來源:長城雜志(微信公眾號) | 陳再見 2022/2/22
《尤利西斯》出版一百周年,這部“天書”的魅力在哪里
自上個世紀20年代起,愛爾蘭文學就在中國得到過關注。1922年7月6日,徐志摩第一個在《時事新報》上提及喬伊斯。戴從容介紹:“徐志摩是在他發表的詩歌《康橋西野暮色》前言之中提到了喬伊斯,他把喬伊斯在文壇的名聲鵲起與列寧在政壇的影響相提并論?!?
2022/2/17
新英格蘭人的百年孤獨與徊徨
只要掌握《百年孤獨》的宏觀主旨,就會更容易理解《新英格蘭人》所呈現所探視在特定歷史時期人們深隱的心理態勢及細微動影。如此感知性觀感其實并不是突?;蜻^分,關于文學的閱讀,重要的一點在于充分啟動通感式思維,完成對閱讀與存儲的匯通,進而才能建立自我的文本體認。
來源:大益文學(微信公眾號)|阿探2022/2/16
惠特曼《草葉集》的思想和文學遺產
在國際影響方面,惠特曼詩中的國際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特別是他對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包容等理念的褒揚,他開創的詩歌自由體形式也激勵了世界上的作家解放思想、打破陳規。
來源:文藝報|蘇索才 2022/2/14
《聶魯達回憶錄》:坦白說誰曾活過
對聶魯達而言,因為詩歌、革命和愛情,他的一生沒有白白活過。每個熱愛聶魯達詩歌的讀者,想必也是希望通過閱讀聶魯達詩歌汲取生命活力,體味愛情甘苦。其實,若未曾全心投入去愛,去行動,去改變至少一次,誰又可以坦言自己曾真的活過?
來源:澎湃新聞|黃峪 2022/2/170
太空電影中的后人類主義視覺
《2001太空漫游》和《索拉里斯》這兩部太空電影不僅從去人類中心化的角度來重新反思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而且大膽地棄用或反用了“縫合體系”所標識的古典敘事電影的成規慣例,創造出一種有別于人類中心主義的主體幻覺的后人類主義視覺。
《倚馬而息》:感受愛爾蘭文學魅力
7月17日,上海譯文出版社、群島圖書聯合歡喜首映APP在朵云書院·戲劇店舉辦《倚馬而息》讀書觀影會。策劃人彭倫和同濟大學教授湯惟杰在現場與觀眾分享了科林·巴雷特的小說原著與電影的改編。
《無罪之最》與懸疑小說家哈蘭·科本
《無罪之最》是西班牙導演奧里奧爾·保羅繼《看不見的客人》之后的懸疑新作,這部八集的迷你劇一經推出便收獲大量好評,成為今年5月榜單上的熱劇——優秀的懸疑敘事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了原著作者:美國知名懸疑小說家哈蘭·科本(Harlan Coben)。
《指環王》:小說與銀幕中的英雄史詩
《指環王》三部曲近日在國內重映,掀起了一波懷舊浪潮。上映于世紀初的《指環王》三部曲是奧斯卡史上獲獎最多的作品之一,時至今日,已經成為影史無可爭議的經典。
哪些作家影響了王家衛的電影創作?
王家衛往往被認為在影像美學層面做出了重大革新。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他的電影一直引領著一種美學風潮,受到全世界影迷的追捧。那么,王家衛電影的文學滋養從何而來?近期出版的《王家衛的電影世界》給出了某種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