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產劇勢頭強勁 題材廣力作頻現
集聚眾多話題元素令每個角色都擺脫了“工具人”屬性,其個性與形象都更加豐滿;但如果是不顧主題、不顧社會現實、不顧文藝作品美感地一味添加,那么不但每一個話題無法得到深入探討,更是影響觀眾欣賞。
舞臺
浙江話劇團《尋她芳蹤·張愛玲》 :從接受的角度尋她芳蹤
文學藝術都是為表達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而存在,劇作家把所有困惑和價值都藏在作品里,在舞臺上給予觀眾。如果單純講述一個人和她的故事,創作的風險并不高,但如果講述的對象是張愛玲,難度則會加大,因為這位20世紀最有才華的女作家,也幾乎最具爭議性,無論是她的作品還是她的人生,都存在著很難調和的多重解讀。于震自導自演《鼓樓外》:完成心愿,一次足矣
由王之理編劇,于震自導自演,講述京城木匠師徒傳承和兄弟恩怨和解的現實題材劇《鼓樓外》正在北京衛視熱播。該劇被認為是《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后,又一部地道的京味劇,劇中原汁原味的北京風情和“藝大于天”的工匠精神,特別有觀眾緣。不少觀眾點贊《鼓樓外》匠心濃郁,京味十足,在接地氣的師徒故事中流淌出溫潤人心的人生大道。昆曲《瞿秋白》向現代性的開掘
昆曲《瞿秋白》令人驚喜的不僅是閃爍著昆曲清麗、典雅、華美的光彩,更突出的是它倔強地向戲劇藝術創作的現代性的開拓。